7月31日下午,在院多功能廳,劉紹清書記做了題為“淺談對我院改制問題的思考”的講話,從改制背景、改制準備、利弊分析等幾個方面做了深刻的剖析。會后,承包公司也及時把會議精神傳達給每一位職工,讓大家認真學習,緊跟形勢,關注改制的進展,并對改制方案提出有益的建議。
關于改與不改的問題,以目前4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(fā)的《關于清理規(guī)范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中介服務的通知》(國辦發(fā)〔2015〕31號)和6月26日省政府辦公廳出臺115號文來看,這似乎已經沒有什么懸念,改制已是形勢所迫,大勢所趨,是必須要走的路,否則只能故步自封,坐以待斃。
對于改成何種模式,三種模式的利與弊,劉書記也做了透徹的分析。從承包公司多年的經營體會來看,股份制應該是更好的方式。多年來,公司實際上一直就是企業(yè)經營模式,從人力資源、市場經營、收入分配的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來看,這種帶有國營標簽的企業(yè)在市場競爭中的優(yōu)勢并不明顯。公司在經營過程中對人員的需求遠高于院里所能給的編制數(shù)量,由于事業(yè)編制數(shù)量受限,公司不得不采取其他的招工方式,這就造成公司人員有四種身份:事業(yè)編、公司內部人事代理、公司合同制、項目聘任。這在管理上就存在很多的困難,工資獎金分配上也存在較大懸殊,非在編人員身份敏感,歸屬感欠缺,心理上也不適應,這些后果造成人員流動大,不能留住需要的人才。另外,體制內制度上的不靈活,在開展業(yè)務時也會縮手縮腳,有時不能和行業(yè)外股份制的企業(yè)相抗衡,失去了一些比較好的機會。
在改制時機的把握上,改制應該趁早。既然必須要走改制的道路,就要放眼長遠,早行動。早起的鳥兒有蟲吃,凡事要趁早,這點從兄弟單位的改制上也可以看得出。其他水利院的情況大家都比較了解,改制初期或許會有陣痛,但后來大都發(fā)展得很好,多數(shù)比改制前更有活力,職工的收入有了明顯提高,工作積極性也更高。這一點,其他行業(yè)的設計院改制也是如此,省建院、市建院以及市政設計院,這些院在改制前就經營得很好,改制又趕在了一個好的時機,改完后發(fā)展得更好,且改制成本大都非常低,甚至零成本。沒有黎明前的黑暗,怎么會有太陽跳出海平面時的驚艷和燦爛;不經歷產前的陣痛,怎能聽到嘹亮的生命啼歌,怎能有為人母的驚喜與偉大。
改制過程中或許還有一些不適,也都是正?,F(xiàn)象。比如心理適應、人才流失等問題,這都是正常的現(xiàn)象。身份的改變,心理的不適,需要慢慢進行調節(jié)。本來事業(yè)單位的干部身份,甚至職務,只是一個符號而已。生產單位的職務,更多的是一份責任和壓力,是為了更好地開展業(yè)務而進行的分工而已,這一點估計大家很快就會適應的。在人員流動上,也是非常正常的現(xiàn)象,只有人員不斷地流動,才能讓每個人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工作,同時讓企業(yè)找到更適合的人才,人員流動帶來技術、文化和意識的交流,有利于企業(yè)和職工的發(fā)展,正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,只有這樣企業(yè)才有永葆活力和競爭力。放眼那些有競爭力的上市公司和跨國公司,人力資源部甚至每天都要和很多人簽約勞動合同,同時也在和很多人解除勞動合同。只要企業(yè)能提供良好的發(fā)展平臺,栽得梧桐樹,何愁無鳳凰。
承包公司作為院里的一個生產部門,在市場的競爭中摸爬滾打多年,對企業(yè)的管理和發(fā)展有著比較深刻的理解和認識。在院改制的關鍵時刻,公司將全力支持院黨委在改制過程中的決策,為我院更加精彩的明天添磚加瓦,貢獻應盡的力量。